《中外交流研究》征稿启示
Contents
1 Governance of Foreign-Related Risks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Land-Sea Trade Corridor An Analysis of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Mechanisms CHEN Guangmeng WANG Xu
12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est Coordination Brazilian Land Reform and Procative Rish Mitigation in Brazil-China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AO Hongjun ZHAO Liang
27 Confucian Cultural Influence in Vietnam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VietnameseFamily Values CHEN Haili ZHUANG Yan
38 Beyond Geopolitics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Particularity in China-Bhutan Relations WEI Le
55 Textual Research and Critical Analysis on the Life of the Japanese Studying Monk Lingxi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SHI Xiaomei SHI Chunrang ZHAO Yaru
63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mage Reconfigur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agery of Fuxi and Shennong in Chinese Poetry and Prose from Japan and Ryukyu 16th-19th Centuries LIU Xiaohu CAI Xu
73 Transcivilizational Communications The Diffu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Iran and Its Cross-Cultural Implications Ehsan DOOSTMOHAMMAD CAO Hua
82 Reconstructing Geospatial Narratives in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Goldblatt’ s Red Sorghum BIAN Jianhua JIANG Shan
93 Knowledge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azu Rock Carvings as an Example ZOU Li TIAN Feng
108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China’ s Anti-Poverty Discourse System LIN Yigang
131 The Panda Symbol and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Going Global” Initiative of Chinese Culture A Study of Panda Coverage in China Daily 2019-2024 JIANG Yongjun PAN Jiali
136 The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Ne Zha 2 DONG Lu
146 Teaching Chinese Overseas and Practicing Film Translation——A Dialogue with Professor Furukawa Yutaka of Osaka University LU Dongli XU Xuexiu FURUKAWA Yutaka
西部陆海新通道涉外风险治理:防范与化解机制探析
陈广猛 王旭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涉外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机制。涉外风险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和物流风险等方面。政治风险主要涉及政权更迭、地缘冲突及外部干预,其根源在于沿线国家政治生态的不稳定性、国际势力的渗透以及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机制。经济风险涵盖汇率波动、贸易壁垒及金融风险,源自国际经济政策的变动、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货币区域差异以及跨境金融监管协作的不足。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律差异、政策变化及纠纷解决的滞后性,其根源在于沿线国家法律体系的碎片化、国际公约的缺失以及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的滞后性。物流风险则指设施不足、自然灾害及信息壁垒,主要源于复杂地理环境、极端气候影响、基础设施短板以及跨境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本文构建了“防范—化解”双轨机制。在防范方面,提出了动态评估、金融优化、法律规范及信息共享等措施;在化解方面,结合了争端解决、损失补偿及经验反馈等机制。这些措施旨在提升通道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其稳定运营与可持续发展,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西部陆海新通道;涉外风险;防范机制;化解机制
制度转型与利益协调:巴西土地改革及中巴农业合作风险规避
陶红军 四川外国语大学 赵亮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巴西发达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伴随着不公平的土地分配制度。大地主、跨国农业资本、无地农民和小农户并存,土地立场迥异。巴西土地改革历程漫长但收效甚微,无法根本改变殖民地大庄园土地私有制,政府只能以开垦新地、购买私人土地、建设新农村社区等方式为部分无地农民提供土地。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巴西“无地农业工人运动”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被削弱,巴西农民遂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由反对大规模商业化农业生产。然而,代表巴西大农场主利益集团的“全国农业牧业联盟”等农业协会与“农业议会阵线”和“彭萨尔农业研究所”组成了强大的游说势力,牢牢掌控着巴西农业政策制定权。虽然巴西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土地斗争激烈,但是该国殖民地大庄园土地私有制难以改变。在参与中国-巴西农业合作过程中,我国农业企业应注意巴西大庄园土地私有制对农业跨境投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企业应避开巴西国内土地斗争,以贸易和供应链合作方式为主,加强双方在农业育种、农资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挖掘双边农业合作潜力,充分发挥两国农业互补性优势。
关键词:巴西;土地改革;殖民地农业;农业合作
儒家文化对越南的影响:越南家庭价值观构建探究
陈海丽 广西民族大学 庄严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
摘要:越南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构建越南价值体系的国家战略。该战略将以“富足、幸福、进步、文明”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融入国家价值体系之中,既传承了儒家的“家国同构”思想,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富足”关注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其他价值的基础;“幸福”凸显物质和精神文明兼得的情感体验;“进步”着眼家庭关系平等与规范家庭教育,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文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提升生活品质。以上价值内涵体现了个体、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共同目标,凸显了越南以家庭为践行载体,致力于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公民,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一价值导向旨在促进家庭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双向互动与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彰显了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关键词:儒家文化;越共十三大;越南价值体系;家庭价值观
超越地缘政治:中国与不丹关系特殊性的多层次分析
魏乐 深圳大学
摘要:在国际体系深刻变革与大国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小国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行为逻辑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与不丹关系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国周边外交实践中对“地缘依附型小国” 的差异化策略,通过政治互动、经济合作、文化共鸣的三维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如何在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突破地缘政治约束,构建新型大国与小国关系模式。研究发现,中国对不丹的外交实践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逻辑,为当代国际体系中大国与小国关系提供了新的诠释路径。
关键词:地缘政治;周边外交;中不关系;多层次分析
跨文化视域下的遣唐僧灵仙生平考辨
石小梅 石春让 赵亚茹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日本僧人灵仙出生于平民阶层,才华横溢、精通佛法。灵仙自荐或因偶然机缘被日本国选为学问僧,随遣唐使到中国。在中国,灵仙用独特方法巡礼佛山,学习汉语,广结善缘。因结识罽宾国般若,他有机会参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梵汉翻译工作,成为唯一汉译佛经的日本僧人,并受唐宪宗赐封“三藏法师”。灵仙充分考虑到日本归国僧侣的实际情况,决定在中国修佛而未回日本。由于对五台山和佛教修行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所以灵仙驻锡五台山,并效仿前辈佛僧,以独特的方式修佛。灵仙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学问僧;灵仙;佛经翻译;中日文化交流
文化转译与形象重构:16-19世纪日本、琉球汉诗文中的伏羲神农形象研究
刘啸虎 蔡旭 湘潭大学
摘要:16-19世纪,日本将伏羲视为上古圣王和施政典范,以伏羲代表理想化的远古盛世。日本文人借汉诗文对此反复渲染。神农在日本也已颇为“在地化”,在琉球却始终保持本来面目。无论茶叶、商业还是医药,琉球都借神农为符号,将“天朝”与“蕃国”联结在一起。在琉球文人笔下,“慕上古之风”与“师中华之俗”做到了完美统一。可以说,中国之“上古”即琉球之“上古”,中国之神农即琉球之神农。伏羲、神农在16-19世纪日本、琉球汉诗文中的形象,正反映出日本、琉球在东亚文化圈乃至明清东亚朝贡体系中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伏羲;神农;日本;琉球;汉诗文
跨文明医学交流:中医在伊朗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
艾森 西南大学 曹华 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随着中医药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医药逐渐被纳入许多国家的医疗体系中。伊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国家,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当前,中医药在伊朗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其发展道路上仍存在着不少挑战,主要包括中医专业人才的匮乏,以及在草药生产、图书出版、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尚待加强。通过调研伊朗关于中医的相关政策、中伊两国中药贸易的当前形势、中医从业者的人数规模以及中医教育的水平状况,我们能够全面把握中医药服务在伊朗的实际情况及其遭遇的挑战,以期为促进中医药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跨文明交流;伊朗;“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传播与中外译介研究地理空间叙事的翻译重构策略——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个案研究
卞建华 江珊 青岛大学
摘要:《红高粱家族》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研究其英译本可以揭示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本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对象,从地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重维度,聚焦其跨文化重构策略,系统考察葛浩文对“高密东北乡”为代表的中国乡土社会地理叙事的翻译转换机制。研究发现,葛浩文通过保留、弱化与补充等方法重构地理物质空间,运用滤写、改译与释义等方法重构读者精神空间,借助替换等方法重构社会空间,最终建构出符合英语世界读者认知的新型中国乡土文学叙事空间,助力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接受效度提升。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中国乡土文学;地理空间叙事;翻译重构;翻译方法
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中的知识翻译实践研究——以大足石刻英译为例
邹莉 田丰 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本研究以大足石刻英译为例,聚焦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中的知识翻译实践,探讨如何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实现术语准确、表达合宜与审美再现的综合目标。借助知识翻译学视角与第三语码理论,文章翻译者应通过术语重构、文化调适与审美重译等策略,处理源语文化的复杂性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预期之间的张力。研究发现,大足石刻英译不仅体现了对佛教、儒道等复合文化内容的精准转达,也展现了翻译在国际传播语境中的文化中介作用。相关成果为提升文化遗产翻译的专业性与传播力提供了可行路径,对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有效国际传播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知识翻译学;英译与国际传播
中国反贫困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
林移刚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全球贫困治理正面临多重挑战,传统反贫困策略失效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理论—制度—实践”三维耦合治理体系,以及“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的三元协同模式,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新范式。然而,在当前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中心主义发展话语体系中,中国反贫困话语的国际传播面临系统性遮蔽、认知碎片化、语境转换困境等结构性矛盾。构建具有主体性的知识生产体系和中国反贫困话语体系并形成理论自觉,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反贫困;话语体系;主体性知识生产
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熊猫符号与国家形象建构——基于China Daily(2019-2024)熊猫报道
蒋勇军 潘佳丽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要:国家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交往至关重要。熊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China Daily(2019-2024)中熊猫的报道通过“panda”的话语搭配、话语主题和高频词的话语修辞,把熊猫描述成“国宝”“友谊使者”以及“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塑造成活泼可爱的熊猫形象和文化大使,进而建构了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张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并通过具象化、抽象化以及情感化这三种传播方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中华文化“走出去”;话语分析;熊猫符号;国家形象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国家形象建构——以《哪吒2》的国际传播为例
董露 北京外国语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哪吒2》作为一部突破传统叙事的国产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化“出海”的标志性案例。影片以中国古典神话为叙事基础,通过前沿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视觉体验,展现了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潜力与中国动画工业化水准的跃升。更为关键的是,《哪吒2》打破了西方语境中长期固化的“中国故事”想象框架,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理念重塑了中国人在国际语境中的独立自主又富有张力的人格形象。通过影像媒介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情感共鸣机制的重建,影片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被观看”到“被理解”的传播跃迁,拓展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表达空间。本文以《哪吒2》的全球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科技赋能下的叙事创新、跨文化情感共鸣机制以及国家形象的多元优化等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径与深层逻辑,进而为构建富有亲和力、生命力与传播力的中国形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哪吒2》;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表达;全球叙事;中国形象
海外汉语教学与影视翻译实践的协调发展——对话大阪大学古川裕教授
卢冬丽 许雪秀 南京农业大学 古川裕 大阪大学
摘要:长期以来,古川裕教授带领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的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影视作品的日语字幕翻译工作,并将字幕翻译实践有机融入日本高校的汉语语言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促进了汉语教学与影视翻译的协同发展,还实现了汉语语言教学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本次访谈,我们深入探讨了海外汉语教学与影视翻译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2023年10月在日本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例,详细分析了日语字幕的生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旨在推动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汉语教学;影视翻译;社会服务;古川裕;《宇宙探索编辑部》

